它用材质好,很锋利不生锈,不要经常磨。十八子仿冒的比较多,一定看好。
《黄帝内经》
阴阳与五行,最初都是一种生活概念,它是唯物的,在历史上起了反神权、反迷信思想的进步作用,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,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,承认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,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,而且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的相互依存和斗争。 中医应用这个观点,指导防病治病的实践,在历史上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,这是应当肯定的。》》》 中医学说中的四大病因 阴阳五行学说,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,用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,生理功能,病理发生发展规律,以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相互关系与变化,它在历史上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,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至今临床实践中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 但是,限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,还不可能摆脱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。特别是五行学说,由于它采用了直观的取类比象的方法,把一切事物全部分为五类,机械地纳入五行之中,从而不能全面地、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,以五行相乘相侮来归纳一切事物之间 的关系,把事物本来的辩论法变成循环无端的周而复始的呆板的公式,从而掺入了形而上学的内容。所以,我们对阴阳五行学,既要懂得它的原意,更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地继承,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,以便更好地发掘祖国医学宝库,为我国乃至世界医学作出贡献。》》》 中医五行之木
这不是一个人创的,而是整个道学基础思想中的一个主要分支
没什么,不要迷信,人都做梦的
中医是中华文明及其光辉灿烂的一颗明珠。有关中医的起源很早,早到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源的,中医最早的、最完善的,也是最权威的经典,是《黄帝内经》。据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,通篇是以黄帝与他老师岐伯的对话写成,分为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大部分,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,后世的医经多半从此书中衍生。
中医本身的理论基础,正是很多人认为是迷信的阴阳五行学说。中医认为:所谓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这种认知一般人难以理解,因此对中医产生一种神秘感。其实阴阳是相对的,阴阳又是相和的,这个和所谓的哲学有点类似。目前,想透彻理解中医理论,确实很难,因为这个理论没办法加以证明。如果你对中医持怀疑态度,那也没办法。但在实践中,尤其是临床中,只要运用得法效果相当神妙。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。
中医把人分为神和形两大部分,形为神之宅,神为形之主,从阴阳相对论来说可以认为形属阴,神属阳,但是其中又分有阴阳。总之,和周易中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”、“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是一个意思。中医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因人、因地、因时而异,相当个性化的治疗。看病时还要根据时间、地点,这让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。中医理论认为,人和世界万物是有联系的,天有四时,四时阴阳各不相同,外界阳盛,身体也能感知,即使是一天里,阴阳也各不相同,都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。掌握这个道理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医治疗要因时、因地而异了。五行也是一样,一年之中也在交替变化。根据这些变化规律判断病人的情况变化,如什么时候好转、什么时候加重。比如肝病,肝属木,秋属金,金克木,所以肝病病人一般会在秋天加重甚至死亡,而按时辰推算,则应该是在凌晨一两点左右加重,在临床上也确实如此。
至于经络,中医认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所以才有通则不痛、痛则不通的说法。有人说按西医的观点,根本找不着经络。其实找不着是正常的,因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也就是说是神运行的地方。针灸是通过针刺使得气血通畅,阴阳平衡。《黄帝内经》上非常详细地反人体分了十二正经等。穴位则是气血和外界相通的地方,一般来说是人的骨骼连接部分的空隙,所谓气血游行之所。中医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平衡阴阳,根本方法就是有余则泻、不足则补,具体方法那就很多了。
总之,中医把人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,与自然密切相关,用平衡动态、一分为二的观点调和阴阳,达到治病的目的。中医更强调的是养生,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病已成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犹如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”。中医很难,不像西医可操作性强。甚至可以说中医是门艺术,讲究调和,分量精准;西医则是一门技术,打针、手术,哪病医哪。中医用药,药不依方,合一而用,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;而中药种类繁多,排列组合几乎是无穷的。所以才会有同一个病,中医开的处方不同,这一次和下一次又不同。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个性化的治疗用药。但靠记住几个方子,算不得是个中医。